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塑化科技 > 塑料術語 > 乳液法聚氯乙烯

乳液法聚氯乙烯

2012-01-10   瀏覽次數:987

  乳液法聚氯乙烯

  乳液法聚合是在乳化劑存在下,將VCM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狀液,然后引發聚合生產乳液PVC樹脂的方法.策合時,整個體系發生了相轉變過程,即從開始時的液一液乳狀液系統.經聚合后轉變為固一液乳狀液系統。

  在本法中,攪拌對乳狀液的形成十分必要。攪拌形式和攪拌速度對乳液穩定性、聚合反應速率、顆粒大小等發生影響。但一旦乳狀液形成后,即使停止攪拌,該系統也是穩定的,不會發生分相。所以。攪拌作用就不如懸浮法聚合時顯得重要了。攪拌速度一般為60~70r/min。

  乳液法聚合中,靠低相對分子質量表面活性劑產生的隔離作用使體系穩定而不凝結.乳化劑是表面活性劑的一種,是指可以使不溶于水的液體,與水形成施定的乳狀液分散體系的一類物質。在水中加人乳化劑達到某一濃度時,水的表面張力將明顯降低,如繼續增加乳化劑,則表面張力變化很小。達到突變的濃度范圈稱“臨界膠束濃度”。當乳化劑的濃度處在此范圍內時,溶液的其他性質同樣發生顯著變化。

  在乳液聚合中一般不用陽離子型乳化劑。這是因為胺類化合物具有阻聚作用,此外,它易于發生某些副反應,如可被過氧化物引發劑氧化,使聚合物變色等。通常用脂肪酸鹽(R-COOM)、松香酸鹽、烷基碗酸鹽 ,烷基磺酸鹽、烷基芳基磺酸鹽等陰離子型乳化劑和聚氧化乙烯的烷基或芳基酯或醚、環氧乙燒和環氧丙烷的共聚物等的非解型乳化劑。VCM乳液法聚合常用陰離子型乳化劑.主要為十二醇硫酸鈉,而現在則多采用復合乳化劑。復合乳化劑對增大乳膠粒徑及其粒徑分布、提高樹脂成糊性能及加工性能有顯著作用。其中陰離子型乳化劑起到降低表面張力、乳化、增容作用。并在水中形成膠束,是主乳化劑。非離子型乳化劑起保護膠乳,增大乳膠粒徑的作用,不使乳膠在受到剪切力作用等影響時破乳。對一般VCM乳液聚合,乳化劑用量在0.6%以上(對VCM),而種子乳液聚合在0.2%左右(對VCM)。乳化劑的類型和用量將對乳液pvc樹脂制品性能和成本起決定作用。

  乳化劑的加入量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是否產生新的乳膠粒子和聚合熱釋放的激烈程度。而乳化劑的加入方式對乳膠粒徑大小起重要影響。通常,采用乳化劑逐步加入的方式。

  乳液法PVC樹脂通常用增塑劑調制成糊樹脂后進行加工成型。初級粒子粒徑大小對調糊性能有重要影響,當乳膠粒徑從0.2μm增大到0.8μm時,糊粘度下降明顯;而當乳膠粒徑繼續增大到1. 2μm時,糊粘度下降并不明顯。一般乳液聚合所得乳液PVC樹脂的乳膠粒徑在0.2μm以下。顯然,這樣的糊樹脂調糊性能不良。要制得調糊性能優良的糊樹脂,即調糊時增塑劑用量少,調制的糊粘度低,必須采用種子乳液聚合方法。生產上通常采用兩代不同粒徑種子進行VCM乳液種子聚合。如此得到的膠乳粒徑可達1.2μm,粒徑分布呈多分散性。調糊性能優于粒徑分布單一的樹脂。

  乳液法PVC通常采用水溶性引發劑。如過硫酸鉀和過硫酸銨。隨著技術進步,往往采用復合引發劑(氧化一還原體系),如過硫酸鉀一亞硫酸氫鈉。采用復合引發劑有利于降低聚合溫度,而低溫聚合有利于該管樹脂性能。

  表1為第一、二代種子聚合配方。不加種子的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膠稱第一代種子,用第一代種子進行的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膠為第二代種子。而種子乳液聚合則是用第一代和第二代種子經適當配合進行的乳液聚合。

第一、第二代種子聚合配方
第一代種子質量配比 第二代種子質量配比
VCM 100 100
ROSO3Na 0.6 0.3
K2S2O 0.1 0.1
去高子水 150 150
PH值 10~10.5  

  VCM乳液聚合的溫度一般在40~60℃之間。與懸浮聚合一樣,由于VCM的鏈轉移能力極強,聚合溫度決定了乳液PVC樹脂的相對分子質量,只要聚合溫度相同,懸浮法PVC樹脂和乳液法PVC樹脂的相對分子質量是相似的,這與其他乙烯基單體聚合時,乳液法樹脂相對分子質里比懸浮法樹脂相對分子質量高的結論是不一致的,必須加以注意。

  干燥是乳液法PVC樹脂生產的另一關鍵技術。在干燥過程中初級粒子聚合形成二次粒子。二次粒子大小主要受膠乳霧化程度影響。而其在增塑劑中的表現(如崩解程度),取決于初級位子的大小和在干燥中的受熱情況。因此,干燥操作同樣將影響糊樹脂的調糊性能。初級粒子的粒徑越大,干燥器出口溫度低,所得產品表面越松散,樹脂在增塑劑中越易崩解,調糊性能優良;反之,如干燥溫度越高,初級粒子間搭接嚴重,顆粒越堅硬。在增塑劑中就難于崩解,調糊性能期差。此外,經干燥形成一定粒徑(一般在30μm )的顆粒,亦便于分離、收集。

  乳液法PVC樹脂由子使用乳化劑,與懸浮法PVC樹脂比,熱穩定性、透明性、電絕緣性均較差,一般不用于電絕緣制品和透明制品。下表為兩種樹脂的比較。

懸浮法PVC與乳液法PVC的比較
項目 懸浮法PVC 乳液法PVC
聚合配方 用分散劑和油溶性引發劑 用乳化劑和水溶劑引發劑
生產操作 攪拌是重要因素,轉速教快;工藝成熟,操作教簡單;后處理簡單,干燥能耗較小,間歇法聚合。 攪拌不如懸浮法重要,轉速較慢;工藝復雜,操作步驟多,影響因素多;干燥能耗高,可間歇,亦可連續聚合
樹脂質量 樹脂質量好,雜志少,熱穩定劑好,絕緣性好;粒徑150μm左右,表觀密度0.45~0.6,在增塑劑中不能形成穩定體系,會沉降 樹脂質量波動大、重復性差、易混入雜質、熱穩定性較差;粒徑30μm左右吧,表現密度0.25~0.45,在增塑劑中可形成穩定體系,不沉降
成型加工 加工設備要求高,投資大,使用于多種成型,如擠出、注塑、壓延等 加工設備較簡單,投資少,發泡性好,用于糊制品,如浸漬、涂刮、搪塑、鑄塑等
應用情況 異型材、管、板、片、電絕緣制品、透明制品等 人造革、壁紙、玩具、手套、泡沫塑料
     

  VCM的微懸浮聚合是在懸浮法和乳液法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聚合工藝。此法為VCM在乳化劑存在下,通過均化器形成一定粒徑和大小均一的小液滴,然后在油溶性引發劑作用下進行聚合生產PVC樹脂的一種方法。其產品可以用一般懸浮法PVC一樣的加工方法,亦可作糊狀樹脂。用象乳液法PVC一樣的加工方法。該法的要點為:

  與懸浮法PVC相比,用乳化劑,而不用分散劑將VCM分散于水中;

  與乳液法PVC相比,用油溶性引發劑,而不用水溶性引發劑。而且,乳膠體系中固含量(質量分數)可高達55%一60%;

  分散時,除使用攪拌器外,須使用均化器,使VCM形成一定較徑和大小均一的乳液小液滴,小液滴的粒徑大小及其分布決定了產品的顆粒大小和粒度分布。因此,采用此法可對PVC顆粒小、形狀和粒度分布進行設計、預測和控制。

  已經開發了三種微懸浮法聚合工藝,即:

  1) MSP-1:一步法微懸浮法聚合工藝。

  2) MSP-2:種子微懸浮法聚合工藝。

  3 ) MSP-3:兩種不同位徑的種子微懸法聚合工藝。一種是MSP-2用的種子,另一種為一般乳液聚合制備的不含油溶性引發劑的種子。


轉載請注明:轉載自環球塑化資訊網 http://www.gzdingshuo.com/news/
本文鏈接:http://www.gzdingshuo.com/news/ryf.html
免責聲明:本文"乳液法聚氯乙烯"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PVC123無關。環球塑化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如因作品版權問題需要處理,請與我們聯絡。電話:0769-38998777 郵箱:pvc@pvc123.com 新聞投稿 新聞投稿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相關評論 查看全部

  • 最新
  • 排行
  • 邵陽市天堂助劑化工有限公司
  • 廣東春達化工有限公司
  • 佛山市南海區開達化學工業有限公司
  • 東莞盛和化工有限公司
  • 山東瑞豐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鎮江聯成化學公司
  • ??松梨诨? /></a></li>
                <li><a href=三菱化工有限公司
最新推薦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免费在线观看特黄黄色视频-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